最新消息
影響力團隊
獲選作品
關於我們
線上報名
【影響力論壇 III - Green Future Talent】人才永續的創新途徑
【影響力論壇 III - Green Future Talent】以人才永續的創新途徑為題登場,由 勤美集團董事長 林廷芳以綠色實踐之路的企業韌性和人文價值的主題演講揭開序幕。
2024/11/27
Green10
綠色永續.行動
綠色永續.解方
ESG
實際案例
永續觀點
永續創新
趨勢新知
林廷芳董事長
向在座嘉賓分享,在永續發展浪潮中,勤美集團聚焦於循環經濟與地方創生的實踐,透過系統化分群、資源優化與文化內化,實現企業轉型與社會價值的共創。並以
Reduce、Reuse、Recycle、Re-Public、Rethink
為五大核心的實踐策略。
/ 分群與目標定義(
每個事業群明確定位其永續目標
)
1. 金屬成型:推動資源回收,成為循環經濟實踐者。
2.建設與住宅:設計健康建築,提供友善住宅,將永續理念融入居住環境。
3.生活創新:透過生活美學,深化地方文化,探索永續價值。
/ Reduce:減少使用,實現減碳行動(
以建設及運營層面推動節能減碳
)
1.硬體設施:智能燈光、自動感應與節能設備應用,實現碳排減少從338至130噸。
2.服務革新:推行低碳住宿,例如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提升再生水使用率等,成功減塑72%。
/ Reuse & Recycle:促進再利用與循環再造
在建築與社區項目中,致力於最大化資源的循環使用,同時推動廢料再生應用,減少資源浪費提升整體效率。
/ Re-Public:共享與生活美學結合
( 透過街區規劃,我們在地方創生項目中加入社區共享元素,打造豐富且永續的公共生活場景。)
1.城市再生計劃:結合街道設計與綠色空間,強化居民參與感。
2.共享經濟:推動地方資源共享,促進文化認同與社會凝聚力。
/ 文化內化與GSE框架的實踐
從GSE走向ESG,公司內部推動 GSE(Governance,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 框架,將永續行為從目標轉化為習慣,形成影響員工及其家庭的正向循環。
最後
林廷芳董事長
也分享了幾個引人深思的洞見
「一個人堅持-是理想,一群人堅持與執著-是文化」、「沒有起心動念,就沒有行動沒有想法」、「做永續不一定得花很多錢」、「勤美打造的是生活圈,並不是商圈」。
唯透過清晰的目標設定、系統化執行與文化滲透,不僅推動了企業的綠色轉型,也為地方創生注入全新活力。我們相信,只有將「永續」內化為企業與個人的日常習慣,才能真正實現與地球的共榮未來。
ESG與職涯結合:多元背景下的探索與實踐
接續,
104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兼職涯教育長 王榮春博士
以
104人力銀行的大數據,解密企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
主題分享。
隨著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逐漸成為全球企業與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不同行業背景與專業領域的人才正面臨全新的機遇與挑戰。以下是幾個具體的職涯探索方向,展示如何將個人專業結合ESG理念,實現職場價值與社會影響的共贏。
-
/ 財金與ESG的結合
對於具備財務或金融背景的人才,ESG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許多金融機構已經推出包含ESG元素的綠色基金與永續金融產品。對財金背景的專業人士來說,這不僅是實現環境責任的途徑,也是一個將熱情融入專業的方向,例如參與ESG評估、報告或相關投資策略的制定。
-
/ 企業管理中的ESG角色
企業在實踐ESG時,需具備專門的策略與規劃人才。例如,企業管理背景的人才可以成為ESG設計師或策略專家,協助公司在組織架構、運營流程或供應鏈中嵌入永續理念。此外,針對高階管理層,也可進一步探索如何引領ESG方向的長期規劃,成為推動企業永續轉型的重要推手。
-
/ 設計與建築中的永續創新
設計與建築專業在ESG領域具有高度應用價值。例如,綠色建築與綠裝修是當前的主流趨勢,設計師與建築師可專注於使用環保材料、節能技術,或設計循環經濟模式的空間。此外,城市規劃中對環境友好的設計需求,亦為相關專業提供了廣泛的創新機會。
-
/ 美妝與個人護理的ESG實踐
即使是看似傳統的化妝品、美妝或個人護理行業,也能結合ESG理念實現創新。以知名品牌為例,如歐萊雅,已專注於產品的環保包裝與成分透明化,並符合ESG相關規範。對美妝背景的人才而言,這樣的趨勢為產品設計、包裝研發及市場推廣帶來了新的價值主張。
-
無論是何種專業背景,只要具備熱情與創意,都可以在ESG的框架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道路。關鍵在於,了解行業需求,結合自身專長,並積極參與相關的學習與實踐,讓自己成為推動變革的重要力量。
論壇座談:綠領時代的人才發展
銳見永續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 彭立言
表示,隨著全球永續發展的推進與政府政策的規範,企業對ESG(環境、社會、治理)的需求逐漸提升。ESG推動可分為多層次,從基礎的報告撰寫到深入的科學改進,每一階段都需要專業支持,且對人才背景的要求並不限於單一領域。
-
ESG的推動並不限於工學或技術專業,文科、管理學等背景的人才同樣具有發展空間
1.管理專業可專注於ESG戰略規劃與績效管理,協助企業整合資源並制定長期目標。
2.文書與數據分析專業可投入報告撰寫與數據整合,確保企業在法規與市場中的合規性。
3.進修與證照疊加(如能源管理師)則能為專業背景提供額外支持,拓展就業機會。
從教育到行動:打造面向未來的永續解決者
新北市中華少年成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魏名聰
提出當代教育面臨著一個核心挑戰:如何讓學生不僅學習知識,更具備行動力,成為能夠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的未來人才。特別是在永續發展(SDGs)的框架下,學生需要接觸更多解決問題的人與實踐機會,突破傳統教育的限制,培養真正的永續行動力。
-
/ 青少年面臨的兩大焦慮
1. 未來的不確定性
學生擔心當前學到的技能與知識,可能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迅速過時。他們在繁重的學校課程與快速變遷的現實之間感到迷茫與疲憊。
2. 對未來的悲觀情緒
媒體不斷報導環境問題,如氣候變遷與資源耗竭,讓年輕一代覺得自己成為被犧牲的一代。他們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
/ 從認識老師到認識解決者
傳統教育強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但在永續教育中,關鍵在於讓學生接觸真正的解決問題者。我們應該讓業界專家、創新者與行動者進入學校,通過分享他們的實際經驗與解決方案,激發學生的行動力與創造力。
-
/ 培養造詣者:從學霸到Shaper
台灣不缺學霸,但我們需要更多的造詣者(Transformer/Shaper),他們是推動社會與環境變革的領袖。
1.提供舞台與資源
為準備好的學生搭建舞台,讓他們有機會參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提前進入實踐環境。
2.縮短學習時長,強化行動力
我們主張縮短傳統教育的年限,通過線上學習掌握知識,將更多時間用於實踐與創造。這樣的教育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促進他們成為主動的問題解決者。
-
/ 教育的本質轉型:從焦慮到希望
我們的教育改革核心在於幫助學生正視並克服當前的焦慮,讓他們相信自己能成為解決問題的一份子:
1. 讓學生認識正在行動的人,從他們的經驗中獲得啟發。
2. 讓學生看到創新解決方案,並參與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未來信心。
3. 提供國際平台,讓學生了解全球視野與多元文化,成為真正的全球公民。
教育的核心不在於教授知識,而在於培養行動者。透過讓學生接觸解決問題的人、參與實踐項目並搭建舞台,我們能幫助他們擺脫焦慮,擁有面向未來的能力與信心。這是教育對於永續發展的真正貢獻,也是我們為下一代所能做出的最重要改變。
主題演講:人才經濟再生:從心出發創造青年影響力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 萬冠麗
向在座分享,當前的環境挑戰中,影像不僅是記錄工具,更是一種有力的媒介,可以喚起大眾的關注、政府的政策調整以及企業的行動力。
-
2009年莫拉克風災,連續三天的大雨後,山區災情慘重。當直升機首次進入災區上空拍攝影像時,這些震撼的畫面讓許多人首次意識到災害的真實程度。齊柏林導演親眼目睹災情時,第一次因影像而落淚,並由此決定拋棄即將到手的退休金,投入台灣的環境保護事業。他的行動表明,影像具有打破冷漠、促使人們採取行動的力量。
-
影像不僅可以讓人了解問題,更能成為政府調整政策與企業負起責任的重要工具。它能讓問題變得具體、讓數據變得生動,從而啟發更多人參與環境行動。從萬大水庫的困境到後進溪的翻轉,再到莫拉克風災的救援,影像已多次證明它能激發行動、改變現狀。
-
環境問題需要行動,而行動需要啟發。影像正是這種啟發的橋樑,它能讓人們更直觀地認識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也能激發公眾與企業採取具體的解決措施。在未來,我們應更廣泛地利用影像的力量,讓更多人投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地球。
論壇座談:公眾影像力如何培力環境永續世代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黃靖庭
分享,在面對複雜且充滿爭議的社會與環境議題時,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已無法有效應對。影像作為一種深入人心的媒介,能夠引導人們理解問題的多面性,並培養應對衝突的能力。以下是關於影像教育、價值觀建構與綠色能力培養的深入探討。
/
年輕世代的新價值觀與挑戰
(當前的年輕人擁有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更加重視自我選擇與多元觀點。然而,這也帶來了挑戰...)
1. 價值模糊性
年輕世代對許多議題的理解並非黑白分明,而是充滿了灰色地帶。他們對環保的重視可能體現在細節中,但面對更大的行動,往往因選擇過多或價值衝突而陷入困惑。
2. 應對衝突的能力缺乏
社會與環境議題的核心往往在於利益與價值的衝突。如何從不同立場出發說服他人,而不是單純壓迫,是一項亟需培養的能力。
/
影像的作用:深化理解與觸發行動
(影像不僅是記錄工具,更是激發共鳴與行動的強大媒介。)
1. 揭示複雜性
例如,電影《太陽的孩子》通過講述台灣東部弱勢族群與企業、政府之間的對抗,生動呈現了現實中的多方利益衝突。這種影像教育遠勝於傳統講座,能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問題的深度與複雜性。
2. 引導行動
透過影像教育,觀眾能夠理解自己在問題中的角色,並受到啟發成為改變路徑的參與者。例如,觀看環保相關紀錄片後,許多人開始意識到個人行動的重要性,並將其轉化為具體行動。
/
綠領教育:解決衝突的能力
(在培養綠色領袖(Green Leaders)時,解決衝突的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是環保行動的核心,也是社會溝通的關鍵。)
1. 理解衝突的本質
衝突來源於每個人的選擇不同,理解這些選擇的背景與立場,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2. 建構說服的策略
說服的目的是溝通,而非壓迫。教育應該引導年輕人學習如何以理性與共感來達成共識,而不是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論壇最後
也向
勤美集團董事長 林廷芳與新北市中華少年成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魏名聰
請益“產業、教育與青年動力的結合:從行動到影響的多層次探討”。
/ 產業轉型:傳統工廠的現代化與影響力
以某傳統工廠為例,透過高額經費投資與專案影像展示,展現了產業界的轉型潛力。進行智能化升級,創造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同時吸引更多年輕勞動力。
1. 改變的意義:
- 打破傳統產業的局限,提升整體效益。
- 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提供更好的工作條件。
2. 行動成果:
- 專案影像不僅是宣傳工具,也成為產業榜樣,激勵其他工廠效仿。
- 以投入資金與行動成果,提升社會對產業的認同感。
/ 激勵青年:從一次性表現到持續性參與
在培養青年環境大使的過程中,關鍵在於激發他們的行動力,並讓他們的努力產生長期影響。
1. 專案與社會連結:
- 鼓勵學生參與具社會影響力的專案,讓成果能在社會中被實際應用,而非僅限於課堂內的作業評分。
- 如在沖繩的專案活動中,學生撰寫的宣言被直接帶入公共論壇,並轉化為實際行動,激發他們的成就感與責任感。
2. 讓企業買單學生成果:
- 鼓勵企業資助並認可學生的專案成果,例如獎金或實習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與真實世界的連結。
- 建立獎金指標或其他實質激勵措施,使學生的努力獲得更直接的回饋。
/ 教育轉型:從課堂到實踐的融合
現行的教育系統常常被學生認為缺乏與實際需求的連結。改變的核心在於讓學生感受到所學內容與未來的真實相關性。
1. 課程設計與未來對接:
- 鼓勵老師將課程與未來的工作或社會需求結合,通過具體專案讓學生理解其學習的價值。
- 例如設計跨領域課程,將學校內的專案成果直接對接企業需求,產生更強的社會價值。
2. 讓學生了解成果的意義:
- 在學校內強調成果的外部價值,例如讓學生參與社會議題、公共政策或實際產業應用。
- 結合學校與企業資源,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如何影響社會。
/ 從利益到影響:讓學生感受到真實價值
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努力能為社會帶來改變,他們的動力將被大幅激發。這不僅是教育的任務,也需要產業與社會各界的協作:
1. 建立清晰的激勵機制:
- 讓學生清楚知道,他們的工作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並能獲得實質回饋。
2. 強調行動的長期價值:
- 不僅追求短期表現,而是引導他們在不同場合中,持續發揮影響力,實現長期目標。
無論是產業的轉型還是青年的教育,核心都在於行動的連結與價值的體現。讓學生與企業、社會深度互動,不僅能激發個人的動力,也能創造長期的社會影響力。這種串聯式的方式,將成為未來改變的關鍵路徑。
上一篇
【影響力論壇 IV - Green Cycle Bank】循環經濟新機會 : 從源頭驅動產業力
【影響力論壇 II - Green Experience】綠色體驗經濟:消費與管理模式新變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