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B大阪永續考察系列報導(三)

專訪萬博TECH WORLD邱館長—以「共好」為名,向世界訴說台灣的永續故事

2025/08/29

image

在尋找永續解決方案的旅程中,《THE GREEN BOOK》團隊前進大阪,不僅為了考察城市治理的創新模式,更為探尋在2025年世界博覽會此一全球舞台上,永續理念如何被轉化為深刻的文化體驗。其中,萬博TECH WORLD(通稱TW館)以其獨特的敘事和觸動人心的體驗,在社群平台X上創下聲量第五名的佳績,成為我們此行最重要的參訪點之一。
我們有幸與邱館長進行深度對談,從第一視角,揭示這座感動無數人心的展館背後,長達三年的策劃歷程、核心哲學,以及它如何向世界訴說一個關於台灣的完整、且充滿永續觀點的故事。

image

「共好」的誕生:一場歷時三年的思辨之旅

「這個展館的誕生,是我們團隊近三年的心血結晶。」邱館長坦言,從企劃、建造到軟體內容的創作,過程充滿了挑戰與激盪。展館的核心理念「共好」,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團隊在面對「極端氣候」與「地緣政治」兩大全球挑戰下,經過數次思辨轉化後的結晶。
「共好」不僅是一種價值觀,更是一套解決方案。它代表著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兼顧生態永續;在擁抱尖端科技的同時,絕不能忘記「以人為本」的初衷。這個理念決定了展館的敘事方式——捨棄單一的導覽員故事線,選擇以「生命與生命共好、人與自然共好、社會與社會共好」三大劇場,讓展館的理念直接與觀眾的靈魂對話。
image

三大劇場:一場通往未來的沉浸式永續體驗

「我們的目標觀眾,是每一位普通人。」邱館長強調,TW館的使命並非展示冰冷的硬體科技,而是要溝通科技如何融入生活,帶來美好。
- 生命劇場: 透過 560 個互動裝置,展演台灣從地殼變動到物種遷徙的壯闊史詩。這裡不僅呈現了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深刻傳達了生命之間「共存、共好、共韌」的普世精神,讓無數孩童與大人都為生命的頑強與重生而動容。

- 自然劇場: 在 360 度環景與特製氣味中,觀眾彷彿從玉山之巔出發,沿著山稜,順著雲霧與水流而下。台灣音樂家張志(Cicca)將自身登山的經驗融入創作,其靈性的配樂成功地「將人帶入有霧的森林」,讓許多觀眾感動到忍不住當場拍手,完美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共好連結。

- 未來劇場: 展覽巧妙地透過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訴說半導體晶片如何「與世界交朋友」,不僅改變生活,更在天災中扮演解決人類問題的關鍵角色。這裡向大眾具象化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如何支持著全球的運轉,並感性地傳達:「把你的每一個夢想交給IC晶片,然後,把你的IC晶片交給台灣。」

image

當科技遇見人文:永續敘事的詩意延伸
除了三大劇場,展館更透過特色展區,展現了科技與人文共好的無限可能:

-蘭花小徑: 獨家的奈米噴染技術與 MICRO LED 螢幕,讓台灣的蘭花之美與寬尾鳳蝶的飛舞姿態交織成一幅科技與自然的詩意畫卷,傳達生態永續的美好。

-城市藝廊: 此區運用 AI 技術學習已故台灣畫家陳澄波的筆觸與風格,讓畫作「動」了起來,持續創作。這不僅展示了科技延伸人類智慧的可能性,更深刻呼應了AI技術的起源——電腦科學之父圖靈,正是出於對已逝摯友的情感,才驅動他探索用科技保存記憶的可能。這證明了,最頂尖的科學發展,其背後往往源於最深層的人類情感。

image

內涵超越名稱:從TW館到「台灣」的國際認同
對於外界最關心的命名問題,邱館長引用數據自信地表示,在日本社群平台X上,提及TW館的討論中,有高達96%會同時標註「台灣」。這意味著,展館的「內涵」已經超越了名稱的限制。

他巧妙地比喻:「就像介紹我自己,與其反覆說我叫什麼名字,不如告訴大家我是設計領域的專家。當人們認可了你的專業內涵,自然就知道你是誰。」TW館正是透過其豐富的內容,成功地向世界塑造了「台灣」的鮮明形象,證明了真正的實力與特色,足以讓人們記住並理解其價值。

此次深度對談,為 THE GREEN BOOK 團隊帶來了深刻的啟示。TECH WORLD 展館的成功,不僅在於其創新的科技應用,更在於它以「共好」的普世價值為核心,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溫暖而堅定的台灣故事。這份願景,與 THE GREEN BOOK 尋找並分享永續解方的精神不謀而合,也激勵著我們持續前行,為一個更美好的共好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