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致力於為下一代尋找永續解方的平台,THE GREEN BOOK 團隊日前展開了「TGB x Expo 2025 Osaka Green Tour」參訪行程。在2025年大阪萬博「設計未來社會」(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 ,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正展現其在永續發展上的深刻思考。此行透過 HBP 泉社長的悉心安排,以及身兼 THE GREEN BOOK 台日大使的 LOCAL to local 張子萱社長全程協調翻譯下,我們得以深入探訪日本大阪在都市再生、公民參與及城鄉共生上的卓越實踐,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汲取寶貴經驗。
交流會開場,THE GREEN BOOK 共同創辦人羅偉銘 (David Lo) 表示,團隊來到大阪旨在促成豐碩的交流成果,並期望將「水都大阪」這類卓越的解決方案帶給全球其他城市參考。他強調,THE GREEN BOOK 本身即是行動的載體,其書本與名片皆採用解方團隊益鈞環科回收尿布製成的再生紙張印製,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理念。
本次參訪團隊成員橫跨多元領域,共同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汲取經驗,包含來自媒體界的天下雜誌CSR頻道總監黃昭勇、《科學人》營運長蔡耀明、中華少年成長文教基金會魏名聰董事長與兩位學生記者魏弘展、郭羿群,還有中小企業永續發展小組執行總監 Vivian Yu、廣告界代表 Abby 古家敏與法國工商會的朱曉楓 (Tammy Chu) 等夥伴。
第一站:水都大阪 — 一場始於河岸的城市復興運動
我們的第一站,是探索被譽為「水都」的大阪,如何透過一場由官方與民間共同協力的長期計畫,重新連結因歷史與災害而疏離的河流與市民生活。
計畫的核心精神,體現在其早期成功的關鍵—「北濱露台」社會實驗 (POC)。在最初法規嚴格禁止下,團隊以自發性短期實驗在橋邊設置臨時休憩區,其廣受好評的成果成功說服市府放寬限制,不僅讓露台成為常設景觀,更進一步開放民間投資,讓原本寂靜的水岸變得熱鬧非凡。
大阪市府西大阪治水事務所的川上卓所長指出,計畫的成功基石,是《河川法》從單純防災,逐步納入環境價值與生物多樣性的演進。然而,真正的突破來自於「社會實驗」的策略性運用,它證明了在確保公共性的前提下(例如保留消防通道),民間的活力能為公共空間帶來更大的價值。
這場由下而上的公民協作典範,其推動力來自轉型後的「水都大阪Consortium」組織,成員包含大阪府、市、商工會議所及觀光局,公私部門共同擘劃著城市的下一個五年計畫,並明確將「永續性 (sustainability)」列為核心目標。
第二站:難波廣場 — 從車道到「真實媒體」的公民實踐
接著,我們來到難波廣場(なんば広場),見證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都市再生革命。20年前,這裡還是車水馬龍的計程車等候區,如今已是人們可以自由漫步、交流的開放空間。
這場變革並非源於政府的宏大藍圖,而是由26個在地組織共同組成的協議會,歷經兩年凝聚共識、舉辦社會實驗,最終成功吸引大阪市府以「促成者」的角色加入,鬆綁法規並改造硬體。其中最大的挑戰—商業區的貨車物流動線,也是透過數據模擬與社會實驗,與各方達成共識後才得以解決。
在此地經營百年服飾店的協議會代表菊池先生,一語道出了永續的真諦:「城市的改變不應是硬體設施完成就結束,而是要關注改變後,這個地方如何持續成長。」難波廣場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能創造事件、傳播文化、促進交流的「真實媒體 (Real Media)」。其營運管理由民間主導,目標是達成財務的獨立永續,這不僅是硬體的建設,更是情感與功能的長期培育。
第三站:江坂一時 — 探索都市與鄉村共生的創新模式
最後,我們深入大阪北部的鄉村地區,參訪了「江坂一時鄉村活化計畫」,一個應對日本鄉村人口流失、高齡化與資金外流等嚴峻挑戰的社會實驗。
計畫創辦人原是一位為政府制定減碳目標的環境顧問,他深刻體認到,若缺乏地方居民的參與,再完美的頂層政策也難以落地。這促使他毅然走向地方,建立了一個創新的雙軌商業模式:
- 營利事業「Toano能源公司」:作為地方電力零售商,提供100%再生能源,成功將能源費用留在當地,促進社區經濟循環,並承諾將2%營業額捐贈給在地NPO。
- 核心項目「Hitoki Project」:由創辦人祖父的舊倉庫改造而成,透過社區共創,利用在地木材打造出一個實現淨零排放的「都市碳匯」。此空間不僅是咖啡館,更是生態教育、在地農業推廣與社會包容的實踐場域。
江版一時的成功,高度依賴在地人際網絡的信任與連結,證明了永續發展並非只有單一解答,而是需要在地文化的土壤中,透過長時間的社群經營才能開花結果。
借鏡大阪,反思台灣
此次交流凸顯了台日在都市計畫推動上的模式差異。相較於台灣多依賴政府由上而下的標案模式,日本展現了透過「社會實驗」積累實證,進而推動法規修改的彈性與韌性。這些由下而上的公民協作典範,在日本已是深植人心的成功品牌。
松原商工會議所的中野亮一事務局長,更分享了他如何扮演將民間專家「天馬行空」的創新構想,「翻譯」給行政單位並促其落實的「貴人」角色。其中最驚人的案例,是民間提出連結京都與大阪的船運構想,最終成功說服中央政府投入約100億日圓興建水門,此一「奇蹟」證明了公民的熱情與遠見,足以撬動國家級的資源。
交流會尾聲,THE GREEN BOOK 團隊特別致贈了由解方團隊「點睛設計」以海洋廢棄物製作的扭蛋,以及展示「春池玻璃」的《透明扭蛋店》計畫成品,向日方展現台灣在社會創新與循環經濟領域的解決方案。這次深度對話,不僅為團隊帶來了寶貴的永續觀點,更為未來台日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設完成不是結束,而是培育的開始。」大阪的經驗讓我們看見,真正的永續,始於在地,源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