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尼龍漁具回收再生利用

2023/12/31

萬縷千絲化繁為簡,重新牽起人與海洋的連結

image
▲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纖維事業部,專門生產用於衣料、製網、輪胎的尼龍6粒及尼龍絲,考量市場對於再生材料需求不斷攀升,因此制定「尼龍全回收計畫」,標榜生產者也是回收者,協助解決環境問題,並朝高附加價值應用發展。

image
▲台化纖維成功透過化學法散聚回收技術,將回收漁具製成Seawastex海洋回收尼龍絲,並且打入機能服飾與自行車等高值化市場。

萬縷千絲化繁為簡,重新牽起人與海洋的連結
生產製造跟環境永續之間,算不算矛盾大對決?!「每一張遠洋漁網重達70公噸,長度足足有2公里,由於耐候性非常好,沉到海底之後永遠不會爛掉⋯⋯」要不是台灣化學纖維公司攜手美國NGO與知名服飾品牌,2018年起在中南美洲回收廢棄尼龍漁網,統一送往越南仁澤廠,透過化學法散聚回收技術,還原成尼龍主要原料「己內醯胺(CPL)」,再製成機能服飾、輪胎簾布所需的尼龍絲,讓生產跟永續有了共存的解決方案,否則為數眾多、體積龐大又歷久不壞的海洋廢棄物,恐將在世界各地實現「投石填海」寓言故事!

image
▲台化纖維研發化學法散聚回收技術,將回收尼龍漁具還原成尼龍原料「己內酼胺(CPL)」。

掌握關鍵技術 提高尼龍回收效率與純度
不僅僅是台灣紡織業龍頭,台化纖維更是全球唯三,能以化學法散聚回收技術實現再生尼龍量產的企業,「尼龍主要是己內醯胺經過開環、聚合反應製成,這個化學作用具有可逆反應,也就是能從尼龍還原再製出己內醯胺,我們早在1974年掌握技術,2012年通過GRS(全球回收標準)認證」。

即便這個雙向性化學方程式廣為周知,且在實驗室已印證可行性,想達到量化與純化的商轉階段卻不容易,「台化纖維是累積數十年經驗,知道如何在溫度、壓力等環節,進行更精準的條件控制,包括近幾年導入AI系統,分析黏度跟預測出絲時程,才能確保回收料跟新鮮料的品質相近」,因此2018年率先在海外廠啟動尼龍回收計畫,接著再跟台灣多個地方政府、漁會及漁網生產廠合作,建立廢棄尼龍漁網回收鏈,一方面減少海洋生態破壞,一方面拉高再生原料產能占比。


「像2021年我們在金門跟小琉球等地,提高回收價金並協助設置回收場地,把海裡撈上來的跟陸地堆積的廢棄漁網,加以清洗、分類之後,裝櫃運送到嘉義新港廠」,同時也擴大範圍跟品項,把嘉南沿海一帶常見的尼龍蚵繩、自己工廠的下腳料涵蓋納入,全部藉由化學法散聚回收技術,製成自有品牌Seawastex海洋回收尼龍絲,再交由關係企業福懋興業等下游加工廠進行織布與印染,最後出貨給國際品牌商,打進高值化市場。


image
▲台化表1

挺身而出扮演要角 協助建立漁具回收網絡
「2023年我們的再生尼龍產能1.5萬公噸,台灣占9,000公噸,越南占6,000公噸,整體還原率達到95%,等於100公斤可回收95公斤原料,剩下5%化學回收處理不了的部分,送去做成固體再生燃料(SRF)」,台化纖維除了成功取得品牌客戶的量產訂單,隨著投資金額逾新台幣10億元,從前端的廢棄漁網回收系統,到後端的工廠回收製程建置,都見得到階段性成果遍地開花。

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協助優化漁港環境,建立可持續性回收網絡,「我們從事生產製造,會從經濟實惠或比較快速的角度,協助各地漁會制定SOP,加快回收效率並縮短整理時間,確保未來不再發生廢棄漁網堆積問題」。


加上台化纖維在嘉義新港廠使用太陽能發電,以及聯手嘉南農田水利會設置水力發電,促使每公噸再生尼龍的碳排放降為1.33公噸CO2e,比起每公噸新鮮尼龍的碳排放3.39公噸CO2e,大幅減少60.7%,再待2024年蘭潭供水管道增設水力發電機組完工後納入,降幅將進一步擴大為75%,領先同業加速淨零轉型。

image
▲台化表2

驅動再生尼龍運用普及 擴大永續創新價值
當永續成為企業責無旁貸的使命,經營模式必須與時俱進,才能達成設下的預定目標,台化纖維各項永續投資會持續在進行。

特別是環境永續意識日益高漲,台化纖維相信隨著廢棄漁具的分類、整理與回收越做越好,整體成本負擔有機會降至合理範圍,驅動再生尼龍使用量穩步增加,「甚至未來使用台化纖維100%回收再生材料製成的終端產品,無論是衣服、輪胎或登山索,都可以像漁網一樣,回到循環系統之中再次被利用」,有了具體明確的終極目標,如此一來,辛苦建立的回收運作機制才有意義,台化纖維也才能繼續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引領上下游產業鏈,一起擁抱永續創新價值。

image
▲台灣沿岸或漁港周圍,經常可見廢棄漁網不知如何處置,只能被迫堆積成山,造成環境污染與危害。(圖片提供:台化纖維)


image
▲近年來,台化纖維攜手地方政府與各地漁會,一起建立回收SOP機制,將陸上與海底的廢棄魚網整理後,送往嘉義新港廠再製成回收尼龍絲,終於還給環境乾淨面貌。(圖片提供:台化纖維)

編輯暨評審委員會 關鍵評論
當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還停留在淨灘撿垃圾,龍頭企業願意針對台灣重要的初級產業,挺身協助漁民去做廢棄漁具回收,不僅喚起更人多重視海洋生態,也了解到Little Things Make a Big Difference的真諦。